杨元喜院士:泛在感知与商业航天
本文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慧天地,Miwind,中国知网。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,所刊载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,不代表本刊立场。
杨元喜院士说:“为了方便描述,我把感知手段分为外在感知和贴身感知两类。对个体而言,外在感知是被动的,不受个体控制,如卫星、无人机、监控摄像头等;贴身感知是主动的,比如车联网的车载终端、智能手机、智能手表以及微型化的穿戴式感知手段。”
杨元喜院士总结,“泛在感知”实际上应该分为几个层次,“泛在”“感知”“识别”,最后是“互联”。“泛在”是信息的范围,“感知”是信息的获取,“识别”是信息的甄别,“互联”是信息的互通。这些基础都完成了,才有可能实现智能社会。
杨元喜院士认为,“智慧地球”的一个基本要求是,所有的“泛在感知”都是基于统一的时间基准、统一的空间基准。这样,在不同的地点、不同时间段,利用不同手段感知到的信息才能进行时间序列的展示,才能进行空间位置的标识,才能进行精准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,才能精确描述我们实实在在生活的地球。
智慧中国建设首先应当完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,包括时空服务基础设施体系、感知基础设施体系(包括卫星、无人机、监控设备等),解决数据和信息的获取问题。获取了大量数据,当然就要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效率,尤其是智能化处理水平。如此,才有可能实现智慧中国。目前,北斗、天绘、高分、资源等测绘卫星都在为“智慧地球”提供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信息。
此外,杨元喜院士认为,我国是航天发射大国,这为“泛在感知”和“智慧地球”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。同时,我们也要意识到,发展航天事业是国家战略,需要从国家高度进行统筹。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,太空资源是国家战略资产,要管好用好,更要保护好。
“建议在国家层面积极鼓励民商航天快速发展,支持民商航天长期发展。更重要的是,引导民商航天有序发展。如此,才能更好地助力我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,提高航天事业发展效能。”杨元喜院士说。
延伸阅读:
《测绘学报》2023年52卷第1期:
泛在感知与航天测绘
杨元喜1,2, 王建荣1,2
1. 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. 西安测绘研究所
摘要:泛在感知是智慧地球、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。本文将泛在感知分为主动感知和被动感知,并分析了两类感知信息的特点,前者具有时空基准,并具有规则性、精确性和可靠性,后者通常不具备时间和空间基准支持,且数据零散、杂乱、不精确。论述了泛在感知时空基准的重要性,进而讨论了泛在感知与航天测绘的关系,并梳理了泛在感知与航天测绘融合的关键技术。 关键词:泛在感知;时空基准;航天测绘;数据融合;知识挖掘;基金资助: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41931076);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(41904042);论文已经在中国知网进行网络首发请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并下载论文
初审:张艳玲复审:宋启凡
终审:金 君
终审:金 君
往期推荐
资讯